不知道近日来Twitter的首席执行官多西是否感到“压力山大”,除了用户增长量几乎陷入停滞的窘状外,上周多名高管的出走更是让Twitter深陷“衰落门”的泥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专属于Twitter的坏消息被挂上多家新媒体网站的头条,各种媒体人纷纷出列,“痛心疾首”地批评了Twitter的各种“失败”,诸如“Twitter啊,再不努力就要被收购了”“Twitter君,你看看人家Facebook多有长进”“广告商痛骂Twitter是个“小婊砸”这种内容的标题党几乎风靡欧美媒体圈,大家都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个新媒体巨头被喷地体无完肤。
豹眺君不禁要问,那个曾经与Facebook“并肩作战”的社交巨头Twitter真的已经病入膏肓?到底哪些地方已经入不了用户的眼?
Oh my god!Twitter你这是肿么了
1.2015Twitter股价暴跌55% 市值蒸发近300多亿美元
如果瞅一眼2015年Twitter的广告收入,你绝对会认为那些对Twitter发展的消极探讨可能是空穴来风。对的,就是下面这张Twitter的季度收益图(2014.Q3—2015.Q3):
除了2015年1月的收益上涨不是那么可观外,2015年的盈利势头还是可以让人点个“赞”的。然而,众人对Twitter发展的猜疑并不是围绕着过去,而是未来的市场需求与用户期望。下面的两张Twitter股价走势图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左图为Twitter2010.3至2015.11的股价走势图;右图为Twtter2015.11至2016.1股价走势图)
从2014底开始,Twitter的股价就如断崖式瀑布般倾泻而下,整个下跌走势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截止上上周,Twitter股价已经跌破每股16美元,创下历史新低。据The Verge(科技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Twitter股票暴跌55%,市值在两年内已经蒸发了300多亿美元,这简直是让股民分分钟跳楼的节奏。如果你还能为它找出“全球经济低迷,Twitter的市场预期可能稍微悲观了一点”这种借口,那么“用户量”这个指标,可是一个社交网站切切实实的“命根子”。
2.月活跃用户增涨幅接近停滞 4位高层人士集体“出走”
从上图可以看出,Twitter的每月活跃用户涨幅的确正慢慢陷入停滞状态。当然也可以这么预测,在触摸到用户量的“天花板”以后,如果Twitter没有任何的创新举措或者不能创造更多的用户体验价值,将正式进入“用户流失”阶段。可想而知,伴随用户流失的还有那些“见风使舵”的广告商。
然而,Twitter散发的负能量还在爆棚中:本月26日,4名Twitter高管“离家出走”,这里面包括工程主管阿历克斯·罗伊特、媒体主管卡蒂·雅各布斯·斯坦顿、产品主管凯文·威尔、以及人力资源主管斯基普·施普尔。好吧,虽然号称是“内部管理重组”,但是搞得市场人人惶惶,股票又“再接再厉”下跌6%这种事应该怎么解释?
Twitter这些接二连三的迹象已经让媒体圈和广告商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各种传闻甚嚣尘上,让豹眺君觉得Twitter最终没有被自己整死反而大有被唾沫淹死的趋势。好吧,现在让我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一聊Twitter的“炎症”究竟出自哪儿。
哪些问题为Twitter的成长带来了疼痛?
Problem 1:第三方平台“窃取”原始数据 “开放性”平台是否应该继续开放?
目前Twitter的关键性缺陷之一就是“数据流控制”问题。它的竞争对手Facebook和LinkedIn在这一方面就有自己的原则:将平台生成的各种数据牢牢把控在手中,在用户与公众之间树立“围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个人信息不会过多暴露。而Twitter从设计理念来讲,则是完全相反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Twitter上Po出的任何信息。
Twitter一直被称为“全球的信息广场”。全球的用户可以在这里参与到喜欢的话题讨论,平台上每个国家每个人不同的见解可能衍伸为全球性对话。更为重要的是,Twitter作为一个人们眼中的实时新闻脉冲系统,能够为用户带来最及时的信息报道;同时,这些推文和用户数据可以曝光在大众视野下。
所以,问题就来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数据服务商或广告商看到了Twitter这一特点隐含的无限“商机”,通过实时监测、语音识别分析共享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跟踪等手段获取Twitter的各种数据信息,与此同时,Twitter却因为缺少控制手段导致大量原始数据迅速流失,这也意味着其数据业务方面的收入并不可观。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第三方平台不仅“偷窃”Twitter的原始数据,而且还抢起了它的饭碗——攫取Twitter的源信息转发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这种做法直接导致Twitter的阅读用户粘度迅速下降。很多人表示,既然我能在其他网站看到精选的Twitter数据,为啥还要直接去登陆Twitter呢?这也成为Twitter新增用户量逐渐放缓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几年来Twitter一直在通过API(应用系统接口)限制信息抓取渠道,以期待更多的用户重新回到自己的平台上来。最近一项有关的举措就是“消除共享计数”,尽管Twitter 解释这仅仅是一次系统改造,但其真正的目的已经呼之欲出——促使更多第三平台通过Gnip(被Twitter收购的社交数据提供商)付费使用自己的数据。
虽然Twitter为了挽回“出走”的用户做出了诸多努力,但这些举措却惹怒了很多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社交媒体分析服务机构People Browsr就在2012年起诉了Twitter,指控Twitter限制其访问对其分析服务很关键的Twitter消息和数据。在2008-2012年期间,PB每年向Twitter支付100万美元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但在2012年5月,Twitter却通知PB,以后将不能访问其全部数据,并建议它通过Gnip购买数据。
PB的CEO乔迪·里奇(Jodee Rich)曾发布博文称:“我们看重的是Twitter对开放性的承诺。随着产业成熟,长期的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在Twitter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需求。”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既讨好用户又能满足第三方数据平台的要求?这可能需要多西带领团队好好琢磨琢磨。
Problem 2:Twitter成垃圾信息“避风港” 新产品Moments是创新还是退步?
Twitter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是,尽管Twitter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信息共享与社交平台,但却渐渐衍变成垃圾信息的“避风港”。跟微博相比,这些所谓的垃圾邮件可能是小菜一碟,但却让挑剔的国外用户十分冒火。
豹眺君在Twitter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几天后就发现,关注自己的人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仅仅是通过DM(数据挖掘)给我发送广告和垃圾邮件而已,这点倒跟微博(私信你的和在你下面评论的少不了广告)有点像;Twitter的自动推送也是如此,一波又一波的垃圾信息“应接不暇”;打开与“热门标签”相联的数据流,也会有大量促销广告“劫持”你的注意力;最让人恼火的是,有些信息即使收藏了也无济于事,因为它很快就成为一条标着“被删除已无效”的空连接。
过多的垃圾信息不仅搞坏了用户的心情,也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度。这些虽然是平台做大做强后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为了不砸自己的牌子,Twitter着实应该将这种“副作用”降到最低。
Moments显然是Twitter为抵制垃圾信息的重磅产品。在Moments页面上,你可以找到围绕一个热门话题的实时精品推文及最具相关性的新闻报道。而这些信息是由辛勤的后台编辑们整理好的内容,小编们已经“主观能动性”地将垃圾信息踢了出去。
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创新Idea,但它的缺陷却恰恰出在“编辑”的身上:
所谓“精品”推文,只是编辑们主观认为的重要信息,对于追求个性自由的外国朋友们,这些推文对他们来说却不一定是最值得关注的。当用户在Moments上打开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流时,垃圾信息是没有了,但用户朋友们的评论和可能关心的其它话题角度也同样消失了。所以,剔除了Twitter的“个性化”标签,Moments运作起来可能并不像吹嘘的那么有效。
社交媒体的属性从来都是“人与平台”之间的双向联通。也就是说,普通用户期望这个社交平台能够考虑到他们的内容选择的偏向性与使用体验。而这个双向交互的过程正在被Twitter的竞争对手Facebook运用的“驾轻就熟”,“用户使用行为”已成为他们产品研发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像Moments这种把”用户社交体验”抛在脑后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类同于“报纸”的创新内容输出平台,却是Twitter作为社交平台的一种退步。
Problem 3:Twitter用户画像不明晰 广告商声称“没钱赚”
新媒体平台Digiday近日在加利福尼亚举办的“Digiday零售商峰会”也把Twitter狂批了一顿。很多零售业大佬们并不认为Twitter是一个有利于产品推广的先进平台。刚刚在第二个问题里豹眺君已经讲到了用户对广告的不满,而现在,广告商们也开始把火气转移到Twitter身上。既不能满足用户也不能讨好广告商,CEO多西真的是分分钟哭晕在厕所里。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举个例子,美容产品零售商Heaven Beauty曾经将Twitter作为产品服务与用户推广的重要平台,也尝试运用了Twitter为广告商推出的每一种营销付费产品:发布推广贴文,参与粉丝购置计划,使用“Buy Now”(这是Twitter提供的一项产品导购服务,中文名叫“立即购”)等等,但让人沮丧的是,至今都没有在Twitter上获取多少收益。HB的电子商务副总裁艾琳表示,Twitter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其庞大的3亿用户量转换为产品潜在购买者,所以这个平台对于零售商来说显然是落后且无效的。
尽管Twitter为广告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琳琅满目,但无论是在用户搜索推文时将广告置顶,还是在Twitter的短视频直播平台Periscope插播广告,都不能让广告商弄明白的是:Twitter的目标用户画像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广告形式对Twitter用户最有效?与Twitter相比,Instagram的营销价值在于“灵感”与“视觉效果”;而老对手Facebook的营销价值在于“朋友圈”。而Twitter是什么呢?
总之,Twitter并没有明晰自己“孩子们”的平台使用心理,当然也不会让广告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知名科技博主瑞夫曼这样评价Twitter如今的“失控”走向:Twitter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用户增长停滞”,而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如何为已存在的3亿用户提供服务与高质量使用体验”。不断的广告营销与推出新产品Moments并不是明智的举措,如果不立刻更改自己的发展航向,Twitter的市值将会进一步“缩水”,并会在2017年中期被WordPress(博客服务托管网站)赶超。